
· 什麼是痛經?
痛經(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經前或月經期間,出現下腹部或骨盆區痙攣性疼痛的現象。這是女性最常見的婦科症狀之一。大約有80% 的女性在一生中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痛經。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續發性痛經」兩種:
1. 原發性痛經:多發生在青春期後的年輕女性,大約16歲過後,就可能發生。主要是因為子宮內膜在月經期釋放過多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導致子宮收縮過強、血液鬱積,骨盆循環不順暢,而產生痛經。
2. 續發性痛經:發生於年齡較大 (大於30-35 歲以上)的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或慢性骨盆腔發炎等疾病有關。
· 常見症狀
1. 下腹部或腰部痙攣性疼痛,有時會延伸至鼠蹊部。
2. 經痛通常在月經來潮前12–24小時開始,持續1–3天。
3. 可能合併症狀:頭痛、噁心、嘔吐、腹瀉、疲倦。
· 發生原因
1. 前列腺素過多:導致子宮過度收縮與缺血。
2. 子宮頸管狹窄:使經血流出不順,增加子宮腔壓力。
3. 荷爾蒙失衡:特別是雌激素與黃體酮激素比例異常。
4. 飲食: 月事前,如果有吃冰冷食物,容易加重痛經。
5. 生理時鐘: 熬夜也會加重痛經
· 診斷方式
醫師會根據問診、身體檢查與必要的影像檢查(如骨盆超音波)來判斷。若懷疑續發性痛經,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存在內膜異位或其他病變。
· 治療
-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是第一線治療,此外也會搭配平滑肌鬆弛劑,達到更好治療效果。
- 避孕藥可減少子宮內膜增生與前列腺素分泌,可以改善疼痛。
- 生活調整: 保持規律運動,如瑜伽、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環並減少壓力。熱敷腹部有助於放鬆肌肉、減輕痙攣。
- 保持足夠睡眠與均衡飲食,避免過量咖啡因與菸酒。
- 針灸、芳香療法: 也可作為輔助治療。
- 黑種草油: 對某些痛經病患會有助益,屬於保健食品,是歐洲傳統的女性護理用油,已有千年以上的使用歷史。
- 嚴重型續發性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 (例如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可能需要手術處理。但是必須和醫師討論手術的優缺點。
- 磁波椅治療: 磁波椅治療可以改善骨盆腔的血液循環,對於痛經、慢性骨盆腔疼痛,具有治療效果。
· 何時應該就醫?
若您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儘早尋求醫師評估:
1. 經痛突然變得更嚴重或與以往不同。
2. 疼痛持續時間過長(超過三天以上)。
3. 伴隨不規則出血或性行為後出血。
4. 有不孕問題或骨盆壓痛。
· 結語
痛經雖常見,但不代表應該忍受。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大多數女性可獲得顯著改善。若長期經痛影響生活品質,請主動與婦產科醫師討論,以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Osayande et al.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89, no. 5 (2014): 341–346.
2. Iacovides et al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1, no. 6 (2015): 762–778.
3. Proctor et al.BMJ 332, no. 7550 (2006): 1134–1138.
4. Ju et al. Epidemiologic Reviews 36, no. 1 (2014): 104–113.
5. Dawood et al.Obstetrics & Gynecology 108, no. 2 (2006): 428–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