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簡稱 PCOS)為年輕女性中最常見的內分泌異常疾病之一。
PCOS特徵包括:
- 不容易排卵,導致月經延遲 (可能3-4 個月才來一次月經)
- 經量減少,甚至月經不來
- 雄性素旺盛
- 皮膚油脂多、好發青春痘
- 多毛症 (分布在前手臂、耳下、小腿、恥毛豐富)
- 體重容易增加,大約70% 的PCOS 會有體重增加的病況
- 卵巢多囊變化 (可以用超音波診斷)
- 與遺傳具有相關性。母親如果有PCOS, 則後代罹患PCOS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30%。
根據國際統計,PCOS的盛行率大約10% (介於 6% ~ 15%),也就是每10位女性,大約有一位是PCOS的病患。PCOS也與代謝症候群、不孕、胰島素阻抗及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有密切關聯。
病因與發病機轉
多囊性卵巢的病因尚未完全明朗,惟目前研究指出其為多重因素結果,包括遺傳、胰島素阻抗、內分泌失衡與環境因子。研究指出,約有20%至40%的PCOS患者具家族史(註1)。胰島素阻抗會刺激卵巢細胞分泌過量雄性素,進而抑制卵泡成熟,導致排卵異常(註2,3)。
診斷標準與分類
目前最廣泛使用之診斷標準為2003年的ASRM Rotterdam準則,其要求符合以下三項中的任兩項:(1)排卵異常(2)臨床或生化上的雄性素上升 (需抽血檢驗hyperandrogenism)(3)超音波下顯示多囊卵巢(註4)。此外,近年研究指出,依不同表現型進行分類有助於預測併發症風險及治療反應(註5)。
臨床表現與併發症
PCOS的臨床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多毛症、痤瘡 (青春痘)、頭髮稀疏、膚質變差、皮膚色斑、與體重增加。長期併發症則包括代謝症候群、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血管栓塞、中風、不孕及子宮內膜癌風險上升(註6, 7)。其中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血症與代謝症候群高度相關。
治療原則
PCOS治療目標依患者症狀而異,常見策略包括生活型態改變 (飲食以及體重控制)、膚質保養 (因為皮脂分泌旺盛)、藥物治療 (用於月經規則)、多毛處理 (定期除毛、雷射除毛、服用抗雄素藥物)、輔助生殖技術 (處理不孕的問題)。減重及運動被證實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排卵功能,進而穩定月事。藥物方面,口服避孕藥可調節月經並抑制雄性素,而Metformin對於胰島素阻抗者尤為有效(註9,10)。若不孕為主訴,則可考慮排卵藥Clomiphene citrate或Letrozole(註11)。至於多毛症,則可以口服Spironolactone或是塗抹eflornithine 乳膏。
有一些多囊性卵巢病患會有容易掉髮以及膚質不佳的現象,植物性賀爾蒙以及黑種草油 (black seed oil)有助於改善掉髮、改善膚質,是多囊性卵巢疾病的治療的選項之一。
結論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其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多囊性卵巢的治療需精準的個別化診療策略。基因體與微生物體研究或可提供新的診斷與治療指標。目前新穎藥物例如GLP-1 receptor agonist亦顯示在體重控制與代謝改善方面具潛力(註12)。
針對容易月經延遲的病患,考慮服用新型避孕藥,例如黛麗安(Diane-35),悅己(Yasmin),是合適的用藥,可以規則月事。
表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與常見併發症
| 臨床表現 | 常見併發症 |
| 月經不規則 | 不孕症 |
| 多毛、青春痘 | 第二型糖尿病 |
| 體重增加 | 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中風) |
| 卵巢多囊變化 | 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 |
參考文獻
- Goodarzi MO,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11;7(4):219-231.
- Dunaif A. Endocr Rev 2006;27(6):612-630.
- Diamanti-Kandarakis E, et al.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07;18(7):280–285.
- 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Fertil Steril 2004;81(1):19–25.
- Azziz R,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9;94(10):3811–3815.
- Legro RS, et al.Clin Obstet Gynecol. 2007;50(1):204–225.
- Wild RA, et al.Hum Reprod Update 2004;10(3):263–264.
- Moran LJ, et al.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11;25(2):289–299.
- Lord JM, et al. BMJ 2003;327(7421):951–953.
- Legro RS, et al. Hum Reprod 2007;22(6):1355–1360.
- Legro RS, et al.N Engl J Med 2014;371(2):119–129.
- Jensterle M, et al.Hum Reprod 2015;30(12):2834–2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