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乳癌患者使用抗雌激素治療 [以 tamoxifen (泰莫西芬,Novaldex) 或芳香化酶抑制劑為主。芳香化酶抑制劑如letrozole (復乳納)、anastrozole (安美達錠) 和exemestane (諾曼癌素)]時,常會面對更年期的症狀(面潮紅、盜汗、失眠、私密處乾澀)、骨質流失、關節疼痛、心血管疾病,與生活品質惡化等問題。這些副作用不僅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也可能導致停藥或療程中斷,進而影響治療成效。因此,在臨床管理上,必須在「療效最大化」與「副作用可控」之間取得平衡。以下為幾點綜合結論與建議:
1. 療效與風險的權衡
對於絕經後乳癌患者,研究顯示,芳香化酶抑制劑 (例如復乳納)相較於 tamoxifen 在降低復發風險方面常具有優勢。然而,芳香化酶抑制劑所帶來的骨質破壞、骨折風險與心血管不良反應也更為顯著。另一方面,tamoxifen 雖在骨密度保護上較有優勢,但潛在的子宮內膜癌、血栓風險與子宮出血等併發症也是不可忽視的。治療選擇應以患者的年齡、骨骼健康基線、心血管危險因子與副作用承受度為考量。
2. 更年期症狀與生活品質
無論使用 tamoxifen 或芳香化酶抑制劑,最常被報導的更年期樣症狀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陰道乾燥/性交疼痛」、「性慾減退」、「失眠/情緒波動」等。這些症狀若未被妥善管理,可能導致患者減藥或自行中斷療程。對芳香化酶抑制劑使用者而言,關節痛(arthralgia/myalgia)更是常見且困擾性強的併發症,往往是停藥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乳癌患者的心血管風險
多項研究指出,乳癌患者相較於一般女性,確實面臨較高的心血管疾病(CVD)風險,特別是在治療後五到十年之間風險逐漸上升。這種現象與癌症治療相關的心臟毒性、慢性發炎反應、荷爾蒙變化以及共同危險因子密切相關。放射線治療、蒽環類化療(anthrycyclin),以及HER2標靶治療(如Trastuzumab 賀癌平)均可能造成心肌損傷或左心室功能下降,增加心衰竭與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
一項英國大規模世代研究(Bradshaw,2016)顯示,乳癌倖存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在診斷後七年起顯著上升,與對照組相比風險比約為1.8。另一項系統性回顧與Meta分析(Zhu,2023)則發現,乳癌倖存者整體心血管事件風險平均高出約30~40%,其中以心衰竭、房顫及血管硬化最為明顯。這些結果顯示,乳癌患者不僅需關注腫瘤復發,也應長期監測心血管健康。
此外,乳癌與心血管疾病共享多種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脂血症。治療期間的荷爾蒙變化與身體活動減少,亦進一步促進代謝異常與動脈硬化形成。根據Cardio-Oncology領域的最新建議,對乳癌患者進行心臟功能的早期基線評估、定期追蹤左心室射出分率(LVEF)與血液心臟標記物(如BNP、troponin),有助於早期發現並預防心臟併發症。
4. 對症管理與副作用緩解
由於乳癌患者通常不鼓勵使用全身性荷爾蒙補充治療(HRT),所以非賀爾蒙對症療法(如 SSRIs/SNRIs、Gabapentin、Clonidine 等)在緩解熱潮紅等症狀中被廣泛應用。此外,針對陰道乾燥可使用潤滑劑、保濕劑或局部非荷爾蒙療法。此外也有非賀爾蒙的植物性調理用藥,也可以緩解更年期症狀。對於關節痛或肌肉痛,可採用物理治療、運動、減重與止痛藥物的綜合措施。
5. 順應性(adherence)與長期管理
許多研究指出,長期內服抗雌激素藥物的順應性並不理想,部分原因即為副作用導致的療程中斷。因此,治療開始前的充分告知與副作用預警、定期追蹤及快速處理不適,是促進順應性的關鍵。對於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延長內分泌治療至 10 年或更久可能帶來益處,但也要注意累積毒性與副作用的代價。比如,有些研究並未明確證實芳香酶抑制劑延長治療一定能帶來顯著總存活(overall survival)的提升。
7. 結論
綜上所述,對乳癌患者而言,抗雌激素治療(tamoxifen 或 AI)帶來的更年期副作用,以及心血管風險不可忽略。有效地預防、監測與管理這些副作用,是確保患者長期接受治療、最大化療效與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目前已有非賀爾蒙,可以協助緩解更年期症狀,提供給乳癌病患作為更年期照護之選擇。
參考文獻
- Bradley et al. Lancet Oncol 2022;23:382-392.
- Bradshaw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2016;108(7):djv402.
- Zhu et al.Breast Cancer Res 2023;25(1):70
- Francis et al. N Engl J Med 2018;379:122-137.
- Gnant et al.N Engl J Med 2021;385:395-405.
- Bhutani et al. The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25;250:106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