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後面臨血壓上升
更年期後,女性因雌激素(estrogen)分泌下降,導致血壓上升、動脈硬化與心血管保護作用喪失。雌激素能活化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促進血管擴張、抑制內皮素(ET-1)與血管張力素系統(RAAS),維持血管彈性。當雌激素缺乏時,這些調控功能減弱,血管內皮功能惡化,形成血管慢性發炎,進而增加高血壓與動脈硬化風險。
植物性雌激素的血壓調控
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s)是一群天然植物化合物,主要分為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木脂素(lignans)與香豆雌酚 (coumestan)。它們可部分結合雌激素受體 ERα 與 ERβ,模擬雌激素生理作用,並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改善血管功能的潛力。
多篇臨床試驗與統合分析顯示,大豆異黃酮補充可使收縮壓平均下降 2–5 mmHg,尤其在高血壓或代謝風險較高的更年期女性中效果更顯著。部分研究發現,其降壓效應與「植物性雌激素equol 產生能力」相關,即能將daidzein 轉化為高活性等位產物 equol 的受試者,血管彈性與動脈僵硬度改善幅度更明顯。對於血壓正常或短期試驗者,則多呈中性結果。因此植物性雌激素可以協助降低血壓,但對於血壓正常者,不會造成低血壓。因此植物性雌激素對於更年期女性患有高血壓者,是優良的保健養生用品。
源自紅苜蓿(red clover)的isoflavones 於早期試驗顯示可改善動脈彈性與血管內皮功能,特別是在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或停經族群中。亞麻籽木脂素(SDG)則具抗氧化與降壓潛力,數項研究指出每日攝取 25–30 克研磨亞麻籽(相當於 50–100 mg 木脂素)可輕度改善血壓與血脂,但仍需大型研究確認。
在作用機轉上,植物性雌激素可透過多重路徑改善血管健康:
1. 促進 NO 生成與血管舒張。
2. 抑制 NF-κB 路徑,降低發炎與氧化壓力。
3. 抑制 RAAS 系統與內皮素釋放,穩定血管張力。
4. 調整膠原與彈性蛋白結構,提升動脈順應性。
此外,腸道菌相亦影響代謝效率與反應差異,是個體化治療的重要因素。
建議用量
臨床建議方面,對於更年期女性合併前期高血壓或輕度高血壓者,可在醫師監督下補充標準化大豆異黃酮(每日40–80 mg)、紅苜蓿異黃酮或研磨亞麻籽(25–30 g/日),並至少持續 8–12 週評估反應。建議搭配地中海或DASH 飲食、減鈉、體重控制及規律運動。植物性雌激素屬輔助性策略,不可取代降血壓藥物。
安全性方面,短中期研究普遍顯示異黃酮對雌激素相關生物標記呈中性,不會增加乳癌或子宮內膜增生風險。
結論
總結而言,植物性雌激素能透過雌激素受體與抗氧化途徑改善血管功能,對更年期高血壓具輕度降壓與動脈順應性改善效果。雖效益有限,但安全性佳,適合納入綜合性血壓管理策略中。未來仍需更大規模、長期研究以確認其對心血管事件的實質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Lei L, et al. Effect of soy isoflavone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of RCTs. 2024.
2. Man B, et al. The Effect of Soy Isoflavones on Arterial Stiff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2020.
3. Nestel PJ, et al. Isoflavones from red clover improve systemic arterial complianc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1999.
4. Lenártová P, et al. Effect of crushed flaxseed on cardiovascular risk in menopausal women. 2024.
5. Viscardi G, et al. Effect of Soy Isoflavones on Measures of Estrogenic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Systematic Review. 2025.








